本报记者 冯娣
婆婆最喜欢吃螃蟹,“她”不光时常买,考虑到老人没了牙齿,更是细心地剥好蟹肉;老母亲每天要吃13种药,每月要配齐这些药,“她”得转五六次公交,跑3个街道;73岁的“她”作为长女带头照顾老母亲,其他5个弟弟妹妹就更孝顺了。
这些“她”,其实是4位平均年龄超过68岁的华舍街道退休教师,她们都是外婆、奶奶辈。得知她们的孝行,记者当时就感动了。
把老人当宝一样珍惜
67岁的邱慧珍是位退休老师,也是华舍街道华墟村远近皆知的孝顺媳妇。“邱老师我晓得,对她婆婆真是好,这么说你就能理解了,好到我们做女儿的都惭愧。”华墟已经拆迁了,而记者向老邻居们打听时,大家都对邱慧珍交口称赞。
邱慧珍照顾老人最难能可贵的,是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,把老人当宝一样珍惜。
95岁的婆婆虽然年纪大,但胃口不错,尤其好一口“鲜”的。“我婆婆最喜欢吃的是蟹,而且只吃河蟹,梭子蟹、青蟹、花蟹这类不吃的。”邱慧珍说。
虽然爱吃蟹,但老人的牙齿几乎都掉光了,邱慧珍就动手剥蟹肉。这是个精细活,蟹腿肉还算好剥,蟹身上的肉与白色的薄壳粘连得紧,经常得用牙签剔。“剥蟹肉速度不能太慢,冷了就腥了,不好吃。”邱慧珍说,每逢给婆婆剥蟹,她就会给婆婆“另开一桌”,备一只醋碟,一只空碗,剥好的蟹肉蘸好醋就放进空碗,让婆婆赶紧吃掉。一个剥,一个吃,配合默契,剥完吃净,婆媳俩相视一笑,母女之间也不过如此了。
在邱慧珍的照料下,95岁的婆婆日常起居特别规律:早饭吃点山楂酱佐餐,然后散散步晒晒太阳,隔三差五吃只河蟹,下午吃上大儿媳剥好的、满满一碗石榴,睡前还不忘喝一杯酸奶,常见的便秘、失眠等“老年病”,她都没有这个困扰。
侍奉老人是一种传承
不到1米6的个子,90斤刚出头的体重,65岁的马文霞,可以用“弱不禁风”来形容。
马文霞未嫁时是家中长女,嫁人后是夫家长媳。“小时候,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也很孝顺,我不是很懂,但都记得。”马文霞说,成人后侍奉老人,其实是一种感恩与传承。
马文霞刚结婚那几年,家里还没有自来水,一家人喝的是河水,要靠人自己挑。一开始,家里的水都是公婆挑,马文霞有早起的习惯,发现后就主动帮忙挑水。每天5点不到,天还没亮马文霞就起床了。从家到河边的路并不远,但挑上满满两桶水,走上十几趟,就让人感觉有些吃不消了。一缸水挑满,一家人便能畅快地用上一天。
婆婆病倒那些年,马文霞陪夜时每天要起床10多次,白天是忙碌的课业,晚上是陪夜伺候,她咬咬牙挺了过来;父亲病倒那些年,她便没有了双休日,每个周末都奔波在给父亲看病的路上,直到后来,她和妹妹都学会了自己给父亲挂盐水,成了半个“赤脚医生”。
“如果问我照顾老人累不累,身体确实是累的,但问我苦不苦,陪伴父母身边是幸福,我不觉得苦。”马文霞说。
生活细节里的孝更可贵
67岁的王水英,性格温和,加之动过3个手术,身体也并不很好。说起自己93岁的母亲,王水英笑称老太太“蛮有个性”。原来,老太太年轻时比较强势,凡是都喜欢自己做,不爱让人插手。“现在老了身体不好,觉得让女儿们照料,成了我们的负担。”王水英道出了老人心中的想法。
老太太一天要吃13种药,这些药都是王水英帮忙配的:管心脏的药得在医院配,管高血压的药得在华舍配,管哮喘的得去齐贤配……转好几趟车,跑3个街道才能配齐药。
性格爽朗的周娟姑,今年73岁。她是家里大女儿,94岁的老母亲对她也最为依赖。前段时间周家给老太太雇了一名保姆,可老太太并不满意。“我明白,她是觉得孤单,想让我们多去看看她。”周娟姑第一个带头,买了母亲喜欢吃的零食、点心每天去看她,陪她聊天。在她的带动下,在家里都不主动打扫卫生的小弟弟,趴在地上给母亲擦地板,几个妹妹也买了菜专程做给母亲吃。
“有这样的孝顺子孙,我是越活越年轻了。”94岁的老太太穿着大孙女刚给她买的新衣服,笑开了花。
出入扶持须谨慎,朝夕伺候莫厌烦。她们用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近日,一场充满温情与欢乐的“夏日送清凉礼谢护城人”与新业态行业人员同秀纳凉晚会...
近日,柯桥区好人联盟、王大姐好人工作室的爱心人士顶着高温,来到齐贤街道董女士家...
10月11日下午,金昌公益、浙江潘栋民公益基金会联合柯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、嘉兴银行...
2025年10月1日,第九届“厢亲厢爱”大型义拍义卖活动在柯桥宝龙天地举行。本次活动共...
“奔跑的午餐”是面向夏履镇双叶村叶家山顶老人们的送餐项目。双叶村叶家山自然村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