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微记录 > 聚焦志愿者 > 为什么文明创建总是“小手拉大手”?
浏览:534|评论:0

为什么文明创建总是“小手拉大手”?

秋天的枫叶

  见习记者 许益萍 通讯员 王兴苗

  近年来,柯桥区内的多所学校,特别是小学,一直在积极开展“小手拉大手,共创文明城”等相关主题的活动,通过孩子来提醒家长的不文明行为。对此,有人提出,为什么每次创建,都要让我们的孩子走在前头,用“小手”去拉“大手”。家长教育孩子是正常的逻辑,而让孩子来提醒家长,教育家长,总感觉有些不是滋味。其实,“小手拉大手”的背后有历史原因,折射的是当今社会物质基础和学校教育的不断完善。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要彻底的改善,把文明变成习惯,那将是一场持久战。

  目击

  5月19日上午,钱陶公路和湖东路的十字路口,在等待红灯的过程中,间隔不到2秒的时间内,记者看到两辆电瓶车硬闯红灯,不顾交通法规,瞅准车少的空档便疾驰而去。而斑马线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现象则更为常见。数据显示,近一个月(4月19日——5月17日)绍兴市交警部门共查处“人行横道未停车让行”交通违法行为共3506起。其他如车窗抛物、骑车带人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。

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5月18日傍晚,在公交846上,一位学生手拿一包瓜子,因车子颠簸,瓜子散落一地,该学生立马拿起公交车上的扫把和簸箕,将落在车上的瓜子全部扫入簸箕,并倒入车内垃圾桶。因为路面不平以及刹车等原因,该学生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,好几次刚刚将瓜子扫到簸箕周围,由于车子颠簸又前功尽弃,如此几个来回之后才将散落的瓜子全部扫入垃圾桶,车内众人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。

  我们发现,在城市文明创建的过程中,孩子的文明素养整体要高于家长。而非常多60、70后家长,特别是爷爷奶奶辈,对于城市不文明行为缺少认知。他们的行为都是多年生活养成的习惯。比如在河道内洗衣服,“以前我们小时候就是在河里洗衣服,那时的河水可清了,怎么现在就不能洗了?”比如闯红灯,“以前没有红绿灯大家都是自己看,看准了没有车就可以过马路,有时候赶时间就更顾不上了。”由于缺少对不文明行为的认识,家长的很多不文明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。“如果我知道这是不文明行为,以后肯定会注意,但习惯成自然,有时候也难免。”有的家长如此表态。

  不讲文明的

  常常都是成年人

  现状

  孩子成了父母提升文明素养的“老师”

  “有一次,我带着舟舟去银行办事,因临近下班,人很多,我心中很急,虽说排着队,但脖子老是向前伸着,想去看看前面的人办什么事。舟舟看到了,立马制止我,指着地上的‘一米线’,跟我说:‘妈妈,你看,地上划着‘一米线’,你不能超过这条线,你应该在‘一米线’外面排队!’”钱清镇中心小学五(3)班周凯航(小名舟舟)的妈妈说道。舟舟妈妈还表示:“虽说银行里这种现象层出不穷,但我们应该自我约束,应该从这种小事做起,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,但事实却相反,由于我们的疏忽,我们的不重视,给孩子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,反而需要孩子提醒。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。”

  类似舟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提醒父母改变自己的不文明行为,从而让父母产生反思的故事还有很多。钱清镇中心小学二(3)班包振煊(小名炎炎)的妈妈在一篇外出游记中提到,有一次,全家人到由由嘉园景区露营,在家长搭帐篷的时候炎炎捡了非常多的塑料袋。炎炎爸爸见状,用斥责的语气说道:“你这个人,我看真的有些傻的,别人的垃圾要你捡呀,恶心死了,还不快去厕所间洗个手!”炎炎听后默默地看了我一眼,将两手的垃圾进行了分箱处理摆放,嘴里还吱吱地小声说着:“这个是可回收垃圾,这个是其他垃圾。地球是美好的,也是脆弱的,我们都要去保护它。”听到孩子的话,我和他爸爸都感到非常震撼,也非常惭愧。

  其他比如“开车不喝酒、喝酒不开车”,“机动车过马路礼让行人”,“行人不乱闯红灯”等被一些家长长久忽视的不文明行为在孩子的提醒下,也正在慢慢改善。

  分析

  寓教于乐,在实践中提升文明意识

  为什么孩子在文明行为上做得比家长好?这离不开学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的长期教育。

  华舍新华学校是一所民工子女学校,学生全部是民工子女,他们来自四川、重庆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西等20多个省、市贫困地区。学校政教处主任王兴苗表示,为了让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柯桥文明城市的创建中,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。比如,“垃圾分类从我做起”,“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”,“爱水节水护水从我做起”,“知绿爱绿护绿,我们在行动”,“消费与安全”,“我低碳·我生态·我环保”世界地球日环保活动等。

  钱清镇中心小学则通过开展“护水月”活动,争做“环保小卫士”;开展“文明出行,从我做起”系列活动,发出“永记斑马线,文明过马路”倡议书,要求学生自己做到,并提醒家长也做到。

  实验小学通过红领巾雏鹰岗专门检查学生的不文明行为,每周每个班级都会有相应的考核分数,班级之间有评比,有竞争。每个学年,学校都会开展“美德少年”的评比,“美德少年”一边以身作则,一边积极影响身边的同学。

  “学校联结着千家万户,每一个学生背后就有一户家庭。通过学生影响家长,通过小孩影响大人,效果非常好,这正是学校开展‘小手拉大手,共创文明城’活动的初衷。”钱清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建新告诉记者,“大人有时候不会听大人的话,但大人却会听孩子的话,尤其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会听小孩的话。这自然有‘面子’的问题,更多的是大人对孩子的爱护,不想违孩子的心。但我更希望‘大手牵小手’,大人能成为孩子的表率。”

  解读

  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共同努力

  “小手拉大手”令一些家长“面子上”过不去,感觉有些变味,对此,专家们怎么看?

  李彬钰是之江学院的教师,也是一位孩子的妈妈。在采访中,李彬钰表示,“小手拉大手”的背后是有历史原因的,其实当前80、90后父母的环保意识、文明意识还是比较强,60、70后也就是爷爷奶奶辈由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,以及当时的社会推广与宣传也比较少,所以造成其文明意识不强,往往自己在行动的过程中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文明的。未来如果想要从“小手牵大手”变为“大手牵小手”,需要学校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,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提升文明意识,也需要政府和媒体大力宣传,形成社会共识。

  曾任教逢甲及岭东科技大学近30年退休老师,现职绍兴宝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芳认为,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现象,从小的教育真得非常重要。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一个正确观念的话,我相信再过20年,当这些孩子成为父母的时候,他们会言传身教给自己的孩子,但这需要时间。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越来越好的现象,我们应该用更阳光更积极的一面去看待它,鼓励孩子,鼓励老师,因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。

  夏国芳认为,这个现象也说明了现在物质生活达到了一个很好的状况,人们也开始懂得反思了,这需要靠政府、学校、家庭共同努力,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。所以今天无论是“小手牵大手”还是“大手牵小手”,谁牵谁手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改善。

推荐阅读